千年鼓乐复绕梁(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西安东仓鼓乐社不断探索

 人参与 | 时间:2024-05-18 19:47:01

陕西西安东仓鼓乐社传承古音 、千年创新排演

千年鼓乐复绕梁(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千年鼓乐复绕梁(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西安东仓鼓乐社不断探索

千年鼓乐复绕梁(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西安东仓鼓乐社不断探索

图为东仓鼓乐社的鼓乐乐师们正在进行直播 。

千年鼓乐复绕梁(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西安东仓鼓乐社不断探索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核心阅读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复绕优久乐投注【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西安鼓乐 ,是梁护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西安东仓鼓乐社不断探索  ,文化既传承复奏古音 ,遗产义也大胆创新 ,代新排演舞台剧 、千年进行网络直播。鼓乐通过乐师们的复绕创新演绎,穿越千年的梁护西安鼓乐,绕梁不绝 。文化

“咚,遗产义咚咚……”鼓音铿锵,代新满座悄然。千年一束灯光 ,打在乐师齐兴峰身上 。只见他半眯着眼,手腕看似柔软,鼓槌一落在鼓面上,却犹如惊雷 。阵阵鼓点“吸引”来笙管笛锣,优久乐投注【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鼓密 ,曲起……在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紫云阁,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每日上演 。

音自大唐来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 ,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

口传心授 、代代传承  ,吸引更多年轻人

大唐芙蓉园紫云阁三层,一间不大的屋子里挤着十来个人,这里是东仓鼓乐社的化妆间、休息室和教室。

一方长桌后 ,一名老人头发花白 ,一身蓝布衣 ,脚蹬布鞋 。他是赵筱民 ,鼓乐社的“台柱子” 。

从下午1点到晚上10点 ,鼓乐社一天至少要排4场演出 。演出间隙  ,赵筱民会一字一句地带着徒弟们哼吟  ,这个过程叫“韵曲” 。西安鼓乐保留着中国古老的记谱方式 ,东仓鼓乐社的乐师们可识读传自唐宋的工尺谱 。谱子会识会背是基础,要演奏出来,只能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鼓乐谱的音符需要通过‘哼、嗨 、哟 、哎’等虚音来丰润修饰 ,鼓乐的韵就在其中,有了韵才有鼓乐的离合、轻重 、缓急等丰富变化 。这便是传统鼓乐的魅力所在 。”赵筱民说。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盛时 ,西安一度活跃着百余家鼓乐社 ,东仓鼓乐社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西安鼓乐一度没落,甚至全城难觅鼓乐声。

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打小听着鼓乐长大 ,1978年  ,他拜师西安鼓乐大师 、当时东仓鼓乐社的“挑梁”赵庚辰,并开始搜寻遗落在各处的工尺谱和乐器。

1981年 ,东仓鼓乐社恢复了活动,赵庚辰在街坊邻里间传授鼓乐 。看到鼓乐社后继乏人,范炳南很痛心。他各方联系,自掏腰包 ,为东仓鼓乐社寻找演出机会 。赵庚辰也在高校开设鼓乐课程 ,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鼓乐。

开班收徒 、复奏套曲,重现古老乐音

一杆笛飞扬动听 ,让浑厚的鼓乐灵动俏皮  ,鼓乐里的“花儿”主要靠笛来塑造 。34岁的胥小杰就是东仓鼓乐社里的一杆“好笛子” ,与他几乎同龄的10人,如今是社里的骨干力量。

初习鼓乐时,他们还是十来岁的孩子。2004年 ,赵庚辰与范炳南有了收徒授艺的打算,可问了一圈,愿意来学的寥寥 。范炳南提议:“走出去 ,找徒弟!”师徒二人走访渭南、大荔等地招徒,在西安市长安区租下了一处农家小院,唱曲声 、管笛声 、鼓铙声重新在东仓鼓乐社响起。

“太难了。”这是胥小杰对鼓乐的第一印象,“那些工尺谱就跟天书一样,我们背了整整一个月 ,连乐器都没摸过。”

“韵曲”百遍 ,其意自现 。一次演出 ,赵庚辰演奏了《霸王鞭》 ,让胥小杰背的谱子“活”了起来。旋律钻进耳朵 ,“曲子怎么这么好听 ,打那会儿起,我就爱上了笛子。”胥小杰说  。

西安鼓乐演奏时没有指挥 ,全靠鼓声来引导统领。“整支鼓曲演奏的风格气质 ,都要跟随鼓的节奏情绪,习鼓是最难的。”赵筱民说 。之前 ,这最难的部分由赵庚辰来教,“那会儿他已经80多岁了 ,但还是一点点给我们抠细节。”东仓鼓乐社乐师李唯说 。

西安鼓乐中的坐乐是最复杂的 ,其中尤以3支大套曲《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别子、湛全套》最难,每次演奏时长都在一个半小时以上。“行内将能够整套完整演奏称为‘穿靴戴帽’  ,第一次‘穿靴戴帽’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范炳南说  。

如今,东仓鼓乐社有三四人能够“掌鼓” ,经验丰富的乐师一人要会鼓 、笙 、管  、笛 、钹等十几种乐器 。

排演剧目、网络直播,寻觅更多知音

没有听众,传统技艺何去何从  ?东仓鼓乐社也面临过这样的窘境 。

2005年春节期间 ,没出正月,赵庚辰和范炳南就守在小院里等着孩子们回来 。不少孩子觉得前途无望,不想再学 。范炳南发愁,挨个给他们打电话。他总是和孩子们说:“鼓乐是民族瑰宝 ,要靠你们把鼓乐救活  。”但是不是能拿鼓乐当饭碗?他心里也没底 。好在 ,2006年,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常驻演出,乐师们也拿上了工资。

一边演出 ,一边学习 ,近20年来 ,东仓鼓乐社已经可以复原3支坐乐全套中的两套半 。2019年  ,大唐芙蓉园开始为东仓鼓乐社创排舞台剧《鼓》 。这部剧讲述唐长安一名天赋少年历经考验成长为一代传奇鼓师的故事 。演出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并在传统鼓乐基础上创排了新曲目 。

没想到 ,新曲目却难为了这些老乐师。“简谱线谱要从头学起 。导演都为我们捏把汗 。”齐兴峰说 。但机会难得 ,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最终 ,舞台剧《鼓》成功上演 ,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  。

如今,鼓乐社还在寻找更多舞台 。去年4月,东仓鼓乐社开始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截至目前 ,全网播放量达4.2亿次。齐兴峰很兴奋:“让更多人体验到鼓乐之美,我们劲头更足了。”

“在原汁原味这个基础上大胆创新 ,传统的‘根’不能变 ,鼓乐的‘魂’不能丢 。”赵筱民说 。东仓鼓乐社保存的上千首乐谱 ,如今能演奏的只有300多首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西平是赵庚辰的弟子,她十几年如一日 ,记录了大量赵庚辰吟唱的曲子 ,将录音录像资料“翻译”为线谱简谱,并结集成书 。“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易传播 ,我希望能完成乐谱‘翻译’工作 ,让乐音传得更远。”马西平说 。

顶: 6242踩: 61